在科技发展的长河中,物联网(IoT)曾被视作开启未来智能世界大门的钥匙,承载着无数变革与创新的期许。一众互联网巨头怀揣着对这片新兴领域的勃勃野心,携海量资源高调进军物联网平台市场,试图构建起庞大的智能生态帝国。然而,谷歌、阿里巴巴、百度等昔日的弄潮儿却相继退场,这一戏剧性的转变,引发了行业对物联网平台发展路径的深刻反思。
一、巨头退场,风云突变
谷歌云 IoT Core 于 2017 年推出,曾被寄予厚望,但在 2022 年宣布停运。阿里巴巴的智能云物联平台和 LinkWAN 业务也逐渐暂停拓展。IBM、爱立信、SAP 等也在物联网平台业务上做出收缩或调整。这些动作背后,揭示出通用型公有云平台难以适配复杂多样的 B 端物联网需求。
二、B 端特性成“拦路虎”
- 数据主权与合规性:工业、能源、政府等客户高度关注数据安全,不愿将关键数据放在公有云。
- 定制化与系统集成:物联网平台需要与 ERP、MES、SCADA 等深度融合,而通用型公有云难以满足个性化需求。
- 实时性与边缘计算:工厂、矿山等场景要求低延迟,本地边缘计算更契合需求。
- 成本与付费模式:公有云“按量付费”模式在大型项目中成本高昂,私有化部署更具长期性价比。
三、开源平台崛起
ThingsBoard、Kaa、OpenIoT 等开源平台的出现,降低了搭建门槛:
- 低成本:无需巨额研发投入即可快速搭建平台。
- 可控性:企业可深度定制,掌握全部源代码,避免厂商绑定。
- 合规优势:支持私有化部署,满足 B 端客户的数据安全诉求。
- 社区生态:全球开发者共同推动技术迭代,活跃度远胜闭源平台。
四、结论
互联网巨头的折戟,不是因为物联网市场缺乏潜力,而是其商业模式与市场需求错位:
- 通用型平台难以满足碎片化行业需求;
- 高昂的运营成本难以支撑长期盈利;
- B 端客户更偏好私有化、定制化与开源平台。
对于后来者而言,唯有精准把握行业需求,灵活创新商业模式,合理控制成本,才能在物联网的蓝海中立于不败之地。